今年以来,农科(乡村振兴)局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锚定重点工作精准发力,力争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做示范。
一、基本情况
2024年全县播种221.8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3.14万亩;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县牲畜饲养总量达到410.3万头(只)、牲畜存栏217.4万头(只)、栏192.9万头(只);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局实际批复39.96万亩。目前招标并施工32.81万亩,完成总工程量的36%;盐碱地改良项目2.2万亩正在招标,内蒙古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建成并运行;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技突围纵深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数字农业加快建设,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较好地完成全年农业生产任务,现代农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种植业产收情况
1、粮食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农情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播种221.8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3.14万亩,(小麦9.69万亩、玉米58.79万亩、大豆4.33万亩、谷子0.2万亩、马铃薯0.04万亩、其他杂豆0.09万亩)经济作物148.66万亩,其中葵花134.39万亩;西甜瓜4.13万亩,蔬菜3.99万亩(其中番茄2.19万亩、辣椒1.29万亩);葫芦5.9万亩;籽瓜0.07万亩,甜菜0.27,枸杞0.02万亩,目前已全部收获。
2、农作物受灾情况:8月3日冰雹灾害、 8月8日暴雨大风灾害、9月初连阴雨天气灾害,通过初步核查葵花受灾面积22.25万亩,初步估计损失13777.36万元。已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
3、设施农业:
2024年,市农牧局下达我县新建、改造设施农业面积0.45万亩,其中新建塑料大棚面积0.3万亩,老旧设施改造提升面积0.15万亩(塑料大棚0.1万亩,日光温室0.05万亩)。截止目前,我县新建塑料大棚园区2个,面积860亩,分布在胜丰镇和丰裕办事处,已全部完工;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园区4个,面积2011亩,分布在隆兴昌镇和塔尔湖镇,已完工面积1959亩。
2024年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抓好示范带动等措施,全县设施农业利用率大幅提高。2024年全县规模化日光温室园区总面积(使用面积)10752亩,据统计,早春茬生产面积10322亩,利用率达96%;秋冬茬生产面积9890亩,利用率达92%。塑料大棚春提早茬生产面积16481亩,从3月下旬开始,到4月中下旬全部投入生产,生产率达100%,主要种植薄皮甜瓜、西瓜、蜜瓜、贝贝南瓜、花菇等;秋延后茬生产面积11081亩,于7月上中旬投入生产,生产率达60%以上,主要种植西红柿、豆角、南瓜、甜玉米、根茎类蔬菜等。
4、园区建设:
在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业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推广中心推广站积极与乡镇、办事处合作,共建18个园区及示范片,其中市级园区5个,县级园区及示范片13个,涉及小麦、玉米、葵花、辣椒、蜜瓜、鲜食玉米、设施果蔬等30多种作物,采取连片种植、特色种植、生态种养的形式,建立起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园区。
(二)畜牧业发展情况
1、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重点支持肉羊、肉鸡、生猪、奶羊、肉牛等产业多元发展。截止2024年7月底,全县牲畜饲养总量达到410.3万头(只),牲畜存栏217.4万头(只),其中:羊207.6万只,生猪存栏7.8万头、奶牛存栏0.3万头、肉牛存栏1.7万头;牲畜出栏192.9万头(只),其中:羊185.4万只、生猪7.1万头,肉牛出栏0.4万头。肉鸡存栏688万只,出栏肉鸡2733万只。
2、规模养殖场规范建设。全县目前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06家,其中:肉羊62家,生猪16家,肉牛14家,奶牛2 家,奶羊2 家,禽类10家。2024年完成云泰合作社和禾旺合作社2家肉羊规模养殖场建设,新建成标准化圈舍2.5万平米,新增肉羊存栏1.5万只。
3、饲草料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完成燕麦种植1.1万亩,青贮玉米12万亩。计划完成青贮饲料收储6.04万吨,预计9月中旬开始青贮。
4、种业振兴不断推进。建立完善种畜禽系谱档案,加强种羊鉴定工作,3家种羊场自繁湖羊种母羊16119只,种公羊1669只,自繁萨能奶山羊种母羊1069只,种公羊486只。引进湖羊、东弗里生、绒山羊种公羊171只。润海源公司引进福建圣农901肉种鸡16万套,不断提升种鸡繁育能力。五是项目争取情况。争取到粮改饲项目资金302万元,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资金1.6万元,肉牛畜牧良种补贴1.5万元,河套大耳猪保种场建设项目47万元,自治区兽医社化服务资金253万元。
5、动物疫情整体平稳。一是全县上半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二是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由内蒙古牧发有限公司为承担全县11个乡镇办事处动物疫苗免疫注射、流行病学调查、档案建立、消毒灭源、疫情监测、无害化处理等工作。三是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防控。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强化。截止目前完成50个养殖场(户)的“瘦肉精”抽检,抽取尿样250批次,抽检结果均为阴性。五是安全生产监管方面:对全县11家饲料厂、7家屠宰场、95家饲料经营门市、46家兽药经营门市、58家养殖场进行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大落实、大整治工作,强化源头治理,整改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三)产业发展全链条化
五原县紧紧围绕“向日葵、玉米、果蔬、肉羊、肉鸡”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了向日葵、果蔬、鲜食玉米、黄柿子、肉羊、肉鸡、奶山羊等优势特色产业,构筑起全链条发展、全要素驱动、全方位赋能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龙头引领、特色先行、品牌驱动、产业支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26家、市级31家,结成农企利益联结链条902个,辐射带动农户3.8万余户持续增收。
1、向日葵产业全国闻名。向日葵是五原的象征,五原葵花籽是献给世界的友好食物之一。“五原向日葵”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入选国家百个农产品品牌名录,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库,成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功申报“中国葵花之乡”称号。2018年,五原葵花籽搭乘巴彦淖尔市首列中欧班列,架通“五原葵花籽”交易的欧亚大陆桥,正式登上了“一带一路”快车,畅销世界。2024年成功举办国际向日葵大会。
建成全国首家向日葵技术研究院、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最大的葵花种子交易市场,自主研发食用向日葵品种占全国市场1/3,年种植葵花120万亩左右,年产量5.2亿斤左右,分别占全市的29%、全区的16%、全国的12%,在全国旗县中位居首位,全国每7粒食用葵花籽就有1粒来自五原,被认定为全国向日葵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向日葵加工企业133家,年加工能力5.06亿斤,2023年出口葵花产品2.06亿斤,创汇1.9亿美元,被列为全国唯一一家出口葵花籽仁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葵花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0亿斤,成为全国葵花籽集散和价格形成中心;建成全国首个葵花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葵花主题公园、葵花小镇,年产值62亿元(种子销售2亿元、一产种植25亿元、二产加工及出口34亿元、三产电商物流及文化旅游1亿元),形成了集种子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外贸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2、肉羊产业全区一流。围绕全产业链推进、全价值链开发,建设国家级湖羊核心育种场1个,建成规模养殖场、屠宰厂、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厂83家,形成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年出栏285万只,带动玉米种植59万亩、饲草种植4万亩;巴美肉羊获评全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羊品种,列入国家主推肉羊品种行列;羊肉小镇高效运营,肉羊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肉集种羊繁育、饲料生产、肉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有机肥制造、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肉羊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年产值58.2亿元。
3、肉鸡产业领跑西北。润海源公司投资30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带动就业8000人。构建集玉米种植、粮食仓储、油脂加工、饲料生产、种禽繁育、雏鸡孵化、肉鸡养殖、屠宰分割及冷藏销售、熟食加工、有机肥生产和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肉鸡产业园,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屠宰加工基地。
4、奶羊产业异军突起。全县建成君羊科技和君羊牧业2家奶羊养殖场,目前存栏莎能奶山羊3200只,东弗里生奶绵羊360只,东湖杂交奶绵羊2000只,年产羊奶1000吨以上。
5、鲜食玉米产业全国示范。近年来,我县将鲜食玉米作为新兴特色产业,坚持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傻小胖”等加工企业,建成以大丰粮油为代表的全县鲜食玉米产业集群,形成“五化”协同(“基地种植标准化、生产加工就近化、品牌驱动高端化、科技赋能数字化、利益联结机制化)的运行模式。培育傻小胖、美壹甜、加农炮、馨河富硒、井公、玉米地等本土品牌,。全县年种植糯玉米3万亩,年产果穗约1.2亿穗,年产值约5亿元,成功举办第40届中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实现全国直抽真空玉米产量第一,荣获全国真空玉米产业集群示范区、产业兴旺示范引领力百强榜,打造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6、果蔬产业全市领先。建成设施农业4.3万亩,辐射带动果蔬种植20万亩,全县年产果蔬50万吨,产值30亿元。依托俏村菇、锄禾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灯笼红香瓜、朝天椒、西甜瓜、冷凉蔬菜、花菇等特色果蔬产业,推进加工转化,实现农产品延链增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塞外果蔬城。
7、黄柿子产业发展迅猛。黄柿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引进依托大丰粮油食品公司、民隆公司等龙头企业建设五原县黄柿子产业园,研发生产黄柿子即食鲜果、火锅底料、黄柿子汁、气泡水等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增值。形成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电商销售、品牌创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种植0.3万亩,年产量0.3亿斤,年产值1.7亿元,为五原县黄柿子产业发展铺下金光道。
8、灯笼红香瓜香飘万里。五原灯笼红香瓜被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从基地建设、提纯复壮、技术推广、产品追溯、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了灯笼红香瓜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
年种植面积3500亩,总产量0.15亿斤,年总产值1亿元。已形成成熟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并构成电商、快递、直销等多种方式销售的网络格局,成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9、五原小麦五项全能。五原县历来被誉为“塞外粮仓”,小麦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有塞鑫、新民等面粉加工企业10家。小麦种植品种为永良4号、巴麦13号。五原小麦籽粒饱满,容重、蛋白质含量、面筋值含量、拉伸指标、粉质指标、沉降值五项综合指标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小麦均占据优势,被业内专家誉为五项全能冠军。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誉。年均种植面积8万亩,积极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原料基地35万亩。
在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同时,大力发展西甜瓜、香菇、辣椒、肉牛、肉驴、鸵鸟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多园格局、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
1、基本情况:2024年,巴彦淖尔市下达五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为37.62万亩,因项目调整市局实际批复39.96万亩。目前招标并施工32.81万亩,完成总工程量的36%。
2、已招标项目建设情况:第一批15.3万亩,已完成土方工程12.41万亩,建筑物、渠道衬砌及节水管道工程完成50%。第二批5.47万亩,已做部分建筑物工程。第三批7.08万亩国债项目,正在施做建筑物和渠道衬砌工程。(塔尔湖胜丰村和常丰村2.23万亩、套海镇红丰村0.85万亩、新公中创业村2.12万亩、新公中永联村1.35万亩、新公中永旺村0.53万亩),第四批4.96万亩,中标单位正在施工。(隆镇永跃村1.69万亩、银定图宏胜等3个村3.34万亩(含第一批1.49万亩)、隆镇等4个镇1.56万亩增发国债项目,新公中镇创业村0.11万亩增发国债项目、新公中镇永旺村0.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五批5.06万亩,无项目资金暂未挂标。
(五)盐碱地改良项目精准实施
1、基本情况:2024年盐碱地改良项目2.2万亩,总投资2.1亿元。(中央资金2亿元,自治区配套1000万元。其中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9536万元、盐碱地提质改造工程7639万元、数字农业工程421万元,效果评价300万元、科技支撑900万元、试验区建设300万元、宣传推广500万元、建设管理费264万元、工程建设监理费264万元、工程勘测设计费352、基本预备费524万元)。
2、工程建设部分(1.7175亿元)正在采取EPC+O方式进行公开招标。
3、其它部分(825万元)(1)盐碱地数字农业工程:投资金额421万元,单独招标。(2)效果评价:投资金额300万元,单独招标。(3)科技支撑:总计投资金额900万元,通过与国内相关院士团队、各大院校、企业联系形成紧密合作,由院校或企业提供相关成果支持。实施方式由五原县农科局与其进行签合同约定,对盐碱地问题进行精准解决,选育并推广耐中重度盐碱高产特色农业品种2-3个,形成成果转化。
(4)试验区建设:试验基地共建设2000亩,计划投入300万元,主要用于专家盐碱地试验示范,包括农资、管理、劳务、试验欠产补助等,工作内容不确定,不招标。(5)宣传推广:宣传推广包括盐碱地综合利用室内科普宣传栏制作、项目区宣传标牌制作、视频制作等共计500万元,工作内容不确定,不招标。
(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防返贫动态监测:我县现有脱贫户4874户9872人,其中享受政策2006户3513人,不享受政策2868户6359人。监测对象768户1530人,其中:未消除风险508户1024人,已消除风险260户506人。2023年底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7851元,较2022年(25026元)增长2825元,增幅11.3%。2024年前三季度新识别监测户24户59人,风险消除89户196人。
2、政策帮扶到位:产业帮扶:一是近年来投入各类衔接资金2.23亿元,建成28个帮扶产业园,产业园年收益1115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公益事业和享受政策脱贫户、监测户收益式分红,2024年为2218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放各类资产收益金416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二是为524户脱贫户、监测户实施奶山羊托管代养项目,户均2只,每只年收益300元。三是为65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发放基础母羊250只。就业帮扶方面:一是2024年市级下达我县务工就业任务1077人(包括易地搬迁任务232人),截止目前共完成1085人(易地搬迁241人)。二是公益岗位累计安置667人:其中:就业局累计安置公益岗位350人,月工资1850元;农科局安置光伏公益岗位317人,月工资600元。三是为58名区外务工人员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每人300元,共计1.74万元;四是开展技能培训3期,培训脱贫人口、监测人口78人。健康帮扶:一是为4809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发放医保补助资金96.18万元(每人补助200元),使用县配资金26.88万元。二是设立家庭病床50张,为50名无行动能力脱贫户、监测户提供护理服务。三是为3790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办理了慢病卡或两病卡。教育帮扶:计划为332名脱贫户、监测户家庭学生发放教育补助资金63万元。住房安全:2024年为135户六类低收入人群实施危房改造,其中:脱贫户、监测户49户。新建房屋每户补助2.6万元,修缮不超过2.2万元。饮水安全:投入自治区衔接资金2390万元,用于全县农村自来水管网更新工程。兜底保障:一是截止目前,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中享受低保3554人,特困供养(五保)170人,享受残疾人两补1110人。二是为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和低收入人群购买“防贫保险”5491份(每人50元)。金融帮扶:将18-65周岁监测人口全部列为小额信贷帮扶对象,2023年发放155户657.2万元,2024年新增小额信贷79户331.2万元。
3、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是今年中央下达我县农村牧区厕所革命财政奖补资金132.66万元,全县实施新建户厕402个,现已全部完工。二是2024年选派驻村工作队48支87人,其中:自治区选派11名,市级选派13名,县级选派63名。
4、资金使用和扶贫项目管理:2024年共收到中央、自治区拨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17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80万元,自治区资金9792万元),实施项目32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8个,基础设施类项目5个,其它项目9个。截至目前,完成资金支出9852.26万元,支出率88.2%(其中:中央资金1380万元、支出率98.59%,自治区资金9792万元,支出率86.72%)。
(七)科技突围以点扩面
1、农业领域“突围”情况。聚焦向日葵、玉米、灯笼红、黄柿子、肉羊、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新品种选育、核心种群扩繁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向日葵种业,依托三瑞农科向日葵技术研究院,研发新品种1个(长粒型品种597),推广新品种4个(其中:抗列当品种3个:三瑞1号、377、373;抗水锈品种1个:三瑞11号);建成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小院看禾选种平台,试验看禾选种品种164个、耐盐品种80个。玉米种业,在科技小院开展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10亩,试验新品种297个;引进试种白玉米、紫玉米、黄玉米等鲜食玉米新品种15个,50亩。灯笼红种业,与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经过5年8代,选育灯笼红新品系2个,并进行扩繁制种,目前已在温室、大棚和露地试种,性状表现良好。今年,在胜丰镇灯笼红园区开展提纯复壮1亩,种植灯笼红种子资源53个,即将成熟采种。黄柿子种业,组建黄柿子优良品种选育推进组,建设种子繁育基地7亩,实现种苗自给自足。与7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黄柿子新品种试验10个,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89亩(本土品种种植17亩、635种植23亩、650种植26亩、包头大黄6亩、299种植13亩、民隆2号种植4亩),同步开展本土黄柿子品种提纯复壮工作技术指导,不断提高黄柿子良种化水平。肉羊品种选育,依托内蒙古大学刘永斌副校长团队,重点支持君羊奶绵羊选育,争取畜牧良种补贴290万元(目前发放20.88万元),带动推广优质种公羊500只左右。畜禽资源保护,加快开展河套大耳猪遗传资源抢救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市农牧局已批复,正在组织实施。
2、涉农工业领域“突围”情况。一是科学谋划“突围”点位。积极扶持东创农机、金麦提升、蒙龙农机等企业,围绕节水控水、残膜回收、向日葵筛选提升、机械收割等领域,开展装备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专利共计529件(一季度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件,新型实用型专利72件)。申报建设市级研发中心3个(步龍、塞鑫、民泰)、高新技术企业5个(三瑞、民泰、邑龍、润泽源生物、金麦提升),建设科技小院5个(和胜黄柿子、银定图辣椒、山河合作社蜜瓜、春圆满肉羊、套海果蔬)。二是精准引进“突围”团队。三瑞、三胖蛋公司与内农大、内蒙古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产业科技领军人才2名(盐碱地产业领军人才屈忠义、小麦产业领军人才王小兵),引进黄柿子产业科技创新团队1个(东北农大李景富教授团队)。6家企业(君羊、大丰、民隆、牧牛海、沃丰、春园满)申请建设博士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24名,引进“三区”人才23名。完成“菜单式”农民培训200场次、7万人次。三是全力争取“突围”项目。指导4家企业(三瑞农科、大丰粮油、君羊牧业、金草原)申报科技“突围”项目,指导4家企业(君羊牧业、沃丰生物、牧牛海、草原敕勒川)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截止目前,争取科技项目资金582.4万元(三瑞农科争取到第一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向日葵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第二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160万元<三瑞农科100万元,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向日葵栽培和种质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后补助60万元>;研发后补助和技术交易后补助22.4万元)。
3、生态领域“突围”情况。一是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建成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坚持“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引进张佳宝院士团队聚焦耐盐碱优势作物繁育、土壤质量和产能提升、节水控盐增效、生态化利用四大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盐碱地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市级批复(总投资2.1亿元,建设面积2.2万亩),正在开展初设招标。二是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引进中国环科院、自治区绿创环投等国内、区内领域知名团队,实施“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与应用示范(投资1000万元,建设周期2021年-2025年)、国家面源污染防治与监督指导试点县(暂无项目资金,建设周期2021年-2025年)、五原县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投资1.0053亿元,建设周期2023年-2024年)3个项目,全面构建面源污染治理“监测、溯源、防治、管理”体系。
(八)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
2024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219.6万亩,使用化肥(折纯量)7.57万吨,亩均用量34.47公斤;农药402.45吨,亩均用量183.28克,化肥、农药亩均用量较上年分别减少5.28%、3.82%。水资源利用系数达到0.475。覆膜面积207.49万亩,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以上。2024年,全县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73.59万吨,利用量66.9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大型规模化养殖场该配套率保持100%。
(九)数字农业引领驱动
1、基本情况
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县农科局,位于隆兴昌镇义丰村,占地面积 254 亩,项目总投资 3897.27 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1800 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 200.66 万元,企业自筹资金 1896.61 万元)。建设内容为20 栋肉鸡养殖鸡舍建设数字化智能设备系统;20 套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及育种评估分析系统,数字化鸡舍配套设施等。
2、该项目进展情况
工程建设方面,截至目前,15 栋鸡舍数字化设备安装完成 70%;5 栋鸡舍主体工程已完工,数字化设备正在备货生产。资金支出方面,截至目前,完成投资 3118.27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 1800 万元,已完成投资 1320 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200.66 万元,全部落实到位。企业自筹资金 1896.61 万元,已到位资金 1597.61 万元。
(十)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
1、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以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运营水平、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发展为目标,开展职业农牧民培训,强化农业经营主体业务指导,不断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数量增长型向规模优质型转变,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00家,培育了加工企业59家,农民合作社1041家,养植大户3200家。培育了产业化联合体10个,拥有产业工人15765人。1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32家家庭农牧场获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牧场荣誉称号。园区积极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创立了返乡创业农民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精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
2、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五项试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聚焦深化农村改革,围绕“两块地一产权”,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试点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明晰农村产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全县土地流转达面积107万亩(2024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为1.6万户农户办理抵押贷款11.3亿元。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广农业生产产前生资服务、产中农机服务、产后仓储服务,应用北斗数据实施农机作社会化服务, 2023年实施社会化服务面积60万亩,2024年完成社会化服务面积23.6万亩,着力解决城乡一体化“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和小农户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
3、物流电商体系不断健全
五原县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县级电商产业园,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全国青年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全区“四众”创业支撑平台、全国巾帼文明岗、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及全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2023年全县农产品网络线上销售收入达6.2亿元。“融媒体中心+电商”成为全区典型示范案例,获评新华社优秀合作单位和全区优秀融媒体产品奖,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
4、休闲农业亮点纷呈
一是五原印巷启动运营,冰雪节、元宵节、年猪节等品牌活动异彩纷呈,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亿元。塔尔湖镇获评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镇,联丰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联星光伏新村、王善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天吉泰镇牧业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胜丰镇美丰一社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农博园获评自治区旅游休闲街区,五原印巷入选自治区首批非遗特色街区。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国家农业农村部黄河九省区“千场电影公益放映”五原首发。
二是建成葵花主题公园。五原“县花”的集中展示地,总面积 360亩,主要种植观赏性向日葵和各种花卉。是集花海观光、休闲娱乐、主题公园、摄影基地、亲子娱乐为一体的体验式休闲娱乐度假区。为五原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旅游休闲场所,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形成以种植葵花为特色的名片。对完善五原城西区整体规划布局以及改善城区面貌起到重要作用。
5、联农带农效益显著
以保护农牧民利益为核心,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升级为目标,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农企链结,依托59家龙头企业、1041家合作社,构建形成了农企利益紧密衔接的发展格局,金草原、三瑞农科、大丰粮油等龙头企业与种养殖户、脱贫户结成各种利益联结机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园区链接,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建设企业基地,农民收入渠道日趋多元化,人均增收10000元。订单链接,统一农资使用、统一种植标准、签订回收合同,带动种养殖户、脱贫户8000户,户均增收2000元。务工链接,坚持优先雇佣脱贫户参与生产经营,实现458户脱贫人口进企入园务工就业,户均增收18000元。经营主体链接,构建经营主体与脱贫户、一般农户联农带农合作机制,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把普通农户3.8万户、脱贫户1906户吸附到902个农企利益联结链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资产收益链接。坚持充分发挥衔接资产效益,优先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建成绿色有机高端肉羊、设施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产业园区28个,其中:种植园区17个,形成日光温室、钢架拱棚等农业设施4675栋,每年为群众带来资产收益336万元;养殖园区9个,每年为群众带来资产收益50余万元;光伏园区2个,每年为群众带来资产收益140余万元。创建5:3:2分红方式(资产收益的50%用于群众分红,3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20%用于镇、村两级公益性岗位的补助资金),带动脱贫户2041户3570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117个村集体平均带来10000元以上创收。
(十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1、推进全域绿化。坚持集镇、村庄、园区“三位一体”,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三林共建”,造林、育林、管林“三措并举”,大力推进全域绿化,各级通道、各类园区、所有村组全部绿化贯通;建成823公里绿色长廊,主要交通干道全部绿化贯通;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形成城区10分钟休闲生态圈和城郊10公里绿色生态圈;建成农防林3万亩,控制率达到95%以上;“四荒地”造林成效显著,9万亩盐荒地由“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经济林面积达到2.1万亩,庭院经济林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示范社269个、农户7062户,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2、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县行政村、自然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100%。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新建垃圾污水处理厂站24个、水冲公厕105座,改造农村水冲厕所2.72万户,垃圾、污水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全面构建,秸秆、粪污利用水平全区领先。实行村庄长效管理,完善“437”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建管并重、共建共管。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卫生乡镇8个、卫生村105个、生态村69个。
3、建强基层党组织。全县117行政村党建活动阵地全部达到自治区标准,建成全国和区市优秀基层党组织23个,村民小组长绩效奖励办法有效实施(对优秀村民小组长给予3000—1万元的奖励),16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乡镇事业人员待遇),获评全区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优秀组织单位。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村集体经济“清零递增”,全县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达到100%,被列为自治区抓集体经济促基层党建工作试点。
4、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细化制定《全面推行村民小组“微治理”的实施办法》,将党的组织和功能向基层延伸,组建各类“微组织”2055个,参与党员群众16440人,年均开展“微服务”20000余人次,150个镇村便民代办点为民办事21.6万件。实行诚信村民管理办法,倒逼村民履职尽责、服从管理,乡村治理取得初步成效,被评为全区唯一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县。
5、实施“网格化+”社会治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宝音”图工作法,把全县划分为2796个网格,网格覆盖率达100%,将法律服务、公共服务、警务协作、村务管理融入网格,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向纵深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天吉泰镇和荣丰办事处义丰村分别获得国家乡村治理示范镇和示范村荣誉称号。
(十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1、突出政治引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齐抓共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履行民族团结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全局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深化“党建+”工作模式,建立灯笼红、黄柿子、俏村菇等多个党支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2、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和“群腐”专项整治行动,成立党纪学习教育和“群腐”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压实党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上半年年召开中心组学习6次,警示教育大会2次,党组书记讲党课1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认真汲取教训,时刻严守纪律和规矩;持续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3、突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一准则、两条例”和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纪政纪教育,“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实日常监督,通过宣传大屏、微信群等形式向党员干部手机推送“廉洁过节”系列廉政信息,提醒节日期间严守纪律不松懈,督促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严防“四风”问
题反弹回潮。
4、举一反三整改问题。成立整改问题专项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部署,积极配合各级审计机构、巡察组对农牧和科技局党组巡察。制定整改方案,扎实推进整改落实工作。
(十三)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今年以来,各级检查、审计、暗访反馈各类问题13个方面95个问题(中央对自治区考核评估3个方面18个问题;自治区对盟市成效、绩效考核4个方面23个问题;市级驻站指导3个方面27条问题;自治区驻站指导3个方面27项问题),截至目前,中央对自治区考核评估和自治区对盟市成效、绩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区市驻站指导反馈问题正在整改。
(十四)2024年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正在申报、创建项目。(1)力争2024年以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成功。(2)“争创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3)创建向日葵、鲜食玉米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中国鲜食玉米之乡’。(4)切实做好“自治区乡村振兴暨和美乡村“十县百乡千村”创建,目前正在全力以赴积极编制1县2乡镇12个行政村的“十百千”创建方案,创建完成后,经自治区全部评估验收后可争取项目奖补资金3200万元 。
2、已落地正在筹建项目。(1)社会化服务补贴项目资金1801万已到位。(2)把锄禾园区打造成全市最大的育苗中心(2000亩),提供高质量黄柿子、辣椒等种苗1亿株以上。(3)建成‘五原向日葵’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4)建设自治区级向日葵、鲜食玉米“看禾选种”平台”。(5)整合资金建一个万亩的智慧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六新八化”要素,(“六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新动能、新目标;“八化”即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品牌化、社会化)形成五原县智慧农业的新模式、新亮点。
3、正在推进实施项目。(1)高标准农田建设38.67万亩,已开工32.85万亩。(2)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资金928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总量的89%。(3)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总资金1078万元。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40万亩,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1000亩,已完成。(4)五原县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年限2023年1月—2024年12月,项目资金1005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0万元,企业配套5053万元。目前中央投资下达我县2500万元,企业配套实施2500万元。中央投资部分分三批招标,均完成招标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完成工程总量50%。(5)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室内布展、办公设施配套完善和室外环境整治、千亩基地全部完成,已迎接全市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6)玉米的高产高效项目350万,小麦高产高效项目216万,小麦一喷三防项目179万,玉米大豆一喷三防139万元,向日葵高产高效项目200万元,向日葵的优质增量示范行动项目22万元,目前全部完成。
(十五)2025年项目储备提前谋划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提早谋划2025年项目储备。
1、小麦产业集群建设:拟争取资金114万元。建设面粉加工企业新建原料库房,增加仓容,配套旋振筛、初清筛、原粮钢板仓、电气设计安装等配套设备设施。新增小麦面粉加工设备,自动化小麦流量平衡器、自动化码垛机、磨粉机、小麦色选机、小麦脱皮机、罗茨风机、撞击磨、清粉机、无线封口机、电控自动恒温器、近红外分析仪等。2、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37万亩,拟争取资金5.4亿元。(1)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县和胜乡和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77万亩,进行土地平整、渠道衬砌、田间道路工程、金属结构安装等。(2)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塔尔湖镇红光村等5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32万亩。(3)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丰裕办事处刀老召村等4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1万亩。(4)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银定图镇兴旺村等3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6万亩。(5)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银定图镇宏胜村等3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8万亩。(6)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永跃和光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9万亩。(7)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永旺村0.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9万亩。(8)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联乐村1.7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6万亩。(9)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0.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7万亩。(10)2025年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光胜村1.8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3万亩。3、玉米单产提升项目,拟争取资金1500万元。水肥一体化及物化补贴,物化补贴及固定资产投入各占50%。4、五原县2024—2025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拟争取资金1472.5万元,推广加厚地膜50万亩、降解地膜2万亩。5、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拟争取资金2000万元。方案中有具体补贴标准,服务主体按照作业单进行资金补助。6、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项目,拟争取资金200万元。重点支持经营规模适度、财务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有效、生产服务优质、联农带农紧密、社会声誉良好的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补贴10万元,家庭农牧场补贴3万元,服务中心补贴20万元。7、高素质农民培训,拟争取资金200万元。聚焦关键环节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支持农牧民提升受教育水平,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加快执行进度,将资金分配和绩效分解等信息及时录入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8、按照自治区要求,已提出2025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施的项目计划,共实施项目12个,计划申请资金1.31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2025年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编制,等待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