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五原县迎来“金字招牌”农产品五原黄柿子的集中采摘上市期,饱满金黄的果实不仅挂满了种植户的藤蔓,更点燃了消费者的热情。满载鲜果货车从“田间”直通“餐桌”、直播间“秒空”的订单在包装线上摞成小山、深加工车间正熬制浓稠的火锅底料……这颗曾困于小县城的“金果果”,正以标准化产业链为引擎、双线渠道为车轮,在产销两旺的轰鸣声中,跑出乡村振兴的“金色”加速度。
走进隆兴昌镇联星村黄柿子种植基地,阵阵果香扑面而来,密实茁壮的藤叶间黄柿子紧簇生长,正值采摘季的果实浑圆饱满,表皮橙红透亮。工人们正穿梭其间完成今日的采摘任务,只见他们用拇指与食指捏住果实根部向上一抬,随着清脆的断裂声,一颗完整的果实已经入筐。另一边分拣工人们将尺寸、成色合格的果实整齐码进包装箱内搬上早已等候多时的货车,“金果果”就随着满载的货车运往了全国各地。
“今年种植了700多亩老品种黄柿子,7月中旬开始丰收采摘,天气好的情况下9月底就可以全部采摘完成,每天基本雇用80余个工人同时摘果,每天大概能摘10万斤左右。”草原敕勒川生态农业合作社的销售经理李唱告诉记者。
五原县地处河套灌区腹地,具有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和富硒沙质土壤,光照时间长达十五小时以上,是孕育“皮薄、汁多、味浓”黄柿子的黄金地带,然而想要打出"金字招牌",“天生丽质”还需“精育严控”的“保驾护航”。
“我们是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规划发展的,可以带动周边的农户。”李唱介绍道,“统一育苗、流转土地、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全套都配用精细滴灌、水肥一体化机,相比以前的种植模式,现在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园区产出效益,预计现在每亩地能产10000斤左右的鲜果。”
地标好品种加上现代科技智能化、信息化等各项集成技术的“硬支撑”,现如今,五原黄柿子的种植面积已经由2021年的1020亩扩大到如今的3000多亩,实现一年四季多茬种植,全年供应不间断。
有了“好果子”,怎么卖的“好”?草原敕勒川生态农业合作社给出了答案。为突破地域限制,将品质优良的“金果果”端上全国各地的餐桌,他们在既有鲜果销售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生产线,配套建设保鲜库,对黄柿子进行深加工,在既有线下订单销售模式的基础上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种植—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市场交易”的全产业链条,切实推动了黄柿子产业发展。
“现在主要的销售模式有线上和线下俩大渠道,线上的话主要是通过抖音、快手这些电商平台售卖鲜果。线下的话是出售‘冻果+鲜果’,通过仓储冷链运输到各个地方。”李唱详细阐释了黄柿子的销售体系并进一步说明深加工布局,“筛选达标的果子进入冷库后将进入精深加工线,转化为黄柿子火锅底料、浓缩汁等系列商品。”
近年来,五原县着力深化黄柿子产业价值挖掘,聚焦品种改良迭代、种植技术升级、加工工艺创新、产业链条延伸等核心环节,2023年,通过制定完善五原黄柿子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技术手册,五原黄柿子汁团体标准成功申报“蒙字标”认证,五原黄柿子地理标志产品进入巴彦淖尔市重点商标品牌保护名录。趁着这波“东风”,五原黄柿子依托数字化营销风口走进大众视野,凭借其独特风味基因与严格标准化品控体系,迅速赢得市场青睐,实现农村特色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五原县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内振旭农业有限发展公司的打包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打包黄柿子。这些黄柿子均于当天清晨从农户的大棚中采摘,经过严格筛选和分类后,被运至公司打包车间。黄柿子经过称重、装入网袋,再固定到泡沫托盒内,最终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现在线上售卖的品类有黄柿子鲜果、黄柿子汁、火锅料。每年和固定的农户合作,果子成熟以后进行收购,品质有保障。”五原县振旭农业有限发展公司负责人王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大概每天销售2000多单,回购率差不多达到60%以上,按去年的销售额统计的话,年销售量差不多有200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0万元左右。”
线上销售平台的拓展不但为五原黄柿子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显著减轻了农户的传统销售负担。据悉,自7月上旬以来五原县遭遇持续强降雨,大量成熟黄柿子积压田间,针对该情况,电商平台迅速架起“空中销路”,有效缓解了种植户焦灼境地。
王恽介绍说:“现在打包的这一批黄柿子正是塔尔湖镇农户种植的大田黄柿子,这批柿子虽然淋了点雨,但还是能选出很多品相好的,我们收回来通过线上销售,这样肯定比他们线下售卖更快,收益也更可观。”
从标准化种苗繁育、智能化滴灌普及,到冷链加工链建设、全国化电商矩阵搭建,五原县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传统农业,为黄柿子产业注入强大引擎。如今,这颗凝结着河套阳光与科技智慧的“金果果”产业链不仅串起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更以年销千万级的市场声量将“五原黄柿子”品牌深烙于全国消费者心中——黄澄澄的果实正转化为千家万户实打实的丰收账本,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金色答卷”。